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8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5页 / 共58页
第6页 / 共58页
第7页 / 共58页
第8页 / 共58页
第9页 / 共58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选必修共7册重点知识与答题术语汇编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逻辑与答题术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理论逻辑:马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次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次飞跃)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改革开放 进入新时代 结论: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私有制、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相对过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伟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中国式现代化、 .(必修一的学科术语分散在其他6册教材里,所以此处从简处理)必修二经济与社会高考前冲刺答题术语主线: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热词:新质生产力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国有经济(1)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结合第4,企业的知识(2)优化国有布局和结构调整聚焦重要行业和新兴产业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控制力(竞争力)(2)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企,增强国有企业活力2.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或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适度规模经营,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拓宽销售渠道,供需匹配平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品牌农业、专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建农业强国(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扎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培育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调节(1)资源有限,需求无限,推动资源合理配置(2)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市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经济制度(4)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损害社会公平;收入差距拉大。总: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2.有为政府(1)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有为政府)(2)政府的经济职能:(重点几句)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加强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3)宏观调控的手段:逆风向调节,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与政府有关):关键词:税收、国债、财政收入、支出货币政策(与银行有关):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银行利率、利息等我国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协调配合。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过热紧缩的财政政策减支增税,减发国债经济过冷扩张的财政政策增支减税,增发国债总: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1)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意义: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创业,发挥技术创新主体,增加税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开拓国际市场(3)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 4.企业 归纳汇总盈利:降低成本、强化风险意识、经营、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等(1)内部:根据市场需求,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优势、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依法诚信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建立良好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健全科学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企业文化,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企业活力面向市场,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提高企业竞争力(抗风险能力)(2)外部利用好国家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减税降费;货币政策-降息),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竞争新优势 充分利用我国的新发展格局(3)企业家精神:爱国敬业,依法诚信经营、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担社会责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5.劳动(汇总)(1)经济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劳动和生产资料。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者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2)哲学与文化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人民主体)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创新发展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协调发展不平衡。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确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家庭(学校、社区)开放内外联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共享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扩大内需(消费、投资)(1)消费(需求端):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需求(消费意愿)、消费潜能、消费结构、消费成本、消费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消费观念、消费能力、消费模式等(2)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投资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成本4.供给(生产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3+4: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5.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发展数字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制(智)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对外经济:中国坚持多边贸易体制,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受益者。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 (周边)环境。)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强国。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居民收入: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会区分)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初次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再分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温馨提示:会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坚持消除贫困4.我国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1)意义: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社会互助的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救助(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社会优抚(特殊性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形式(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社会公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