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1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5页 / 共81页
第6页 / 共81页
第7页 / 共81页
第8页 / 共81页
第9页 / 共81页
第1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51 文学类文本之修辞赏析(原卷版)【考点解读】从中考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中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及考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能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2.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 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4.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5.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6. 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7. 能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总之,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初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从课标与考纲的角度来看,“文学类文本之修辞赏析”这一考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明确的考查指向。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效果。在这一要求下,修辞赏析成为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考纲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规定如下:1. 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需要准确辨别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这要求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能够从文本中迅速判断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3. 结合语境综合赏析:要求学生不仅能单独分析某种修辞手法的效果,还能在具体的文学作品情境中,综合考虑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与作品的内容、情感、主题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总之,“文学类文本之修辞赏析”这一考点是对课标中文学欣赏和语言感知能力培养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考纲中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考点点拨】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反复、对偶、排比、双关、反问、设问、反语、用典中考中,对于句子的修辞赏析考察频次极高,几乎是作为必考点进行考察的。一、提问方式1、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作用?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二、修辞分类及作用比喻1、定义比喻,即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主要分为三种。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我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点钟的太阳。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例:外面是雪白的雪花的海洋,远处的草地已变成了鹅毛地毯。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4、作用(1)把比作,生动形象写出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5、注意点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比拟1定义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2. 种类:(1)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事物“人化”。(2)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3、拟人的作用(1)赋予以人的言行/感情,使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了4、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2. 分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在这里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看她的脸庞,还没端起酒杯,就已经醉了” 3.作用(1)突出的特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对比1.定义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2.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3.作用(1)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使形象更鲜明,让读者感受更强烈排比1.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2. 例句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作用(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强调(2)加强文章节奏感(3)加强语气,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反复1.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分类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3.作用(1)强调的意思,富有感染力对偶1.定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2.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3.作用(1)整齐匀称,节奏感强(2)高度概括,易于记忆(3)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设问1.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2.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3.作用(1)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反问1.定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2.例句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3.作用(1)以疑问形式表达肯定/以疑问形式表达否定,强调(2)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引用1.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2.类别引用可分为明引、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3.作用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可增加文章文学色彩/诗意/趣味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反语1.定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2.例句(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3.作用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讽刺揭露/表示的感情。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顶真1、概念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例句: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3、我出了村就过了河,过了河就进了城。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5、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2、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互文1、概念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2、分类(1)单句互文 (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2)对句互文 (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