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2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装饰品在继承晋南、海岱文化装饰品元素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北遗址中装饰品的文化因素,展现了文化格局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变化。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A. 反映了早期国家结构的形成B. 奠定了华夏多元一体的格局C. 体现了华夏文化互动整合的趋势D. 促进了原始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装饰品在继承了晋南、海岱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吸收了西北地区文化的因素,这表明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与融合的趋势,C项正确;虽然二里头文化时期确实反映了社会复杂化和可能存在的早期国家结构形成过程,但题目中直接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而非国家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题目所述的文化交流现象有助于华夏多元一体格局的逐渐形成,但奠定这一格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尽管文化交流促进了审美观念的发展,但说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原始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并不完全贴切,排除D项。故选C项。2. “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更进一步”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 )A. 推动了世袭制形成与发展B.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 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D. 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分封制通过宗法血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夏朝时期“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形成,排除A项;西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并没有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C项;早在夏朝,我国产生了王位世袭制,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3. 史记秦本纪中有“商鞅开阡陌,东地渡洛”的记载,指出商鞅变法改以井田二百四十步为亩,只是“尽秦地井田皆改,而六国仍以步百为亩(周制),故谓之东田,对秦田言之也”。这表明( )A. 土地所有制改革成为时代潮流B. 秦国土地所有制改革较为彻底C. 六国统治者极力反对社会变革D. 六国社会变革深受秦国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据题干“商鞅开阡陌,东地渡洛”的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在秦国较为彻底,B项正确;题干“尽秦地井田皆改,而六国仍以步百为亩(周制)”表明提及土地所有制改革为秦国特有情况,并非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六国统治者是否极力反对社会变革无法从题干中直接得出,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六国社会变革深受秦国的影响与题干中六国仍用周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诏书形式将统一度量衡的命令颁发给全国,并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刻在度量衡器物上。接着,秦始皇命人在效律中,严格规定了衡器和容器的允许误差范围超差的就要对主管人员罚以兵器铠甲或盾牌。这些举措意旨在( )A. 繁荣商品经济B. 增加国家收入C. 完善经济法规D. 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举措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能够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各地因度量衡不同而导致的经济和行政上的障碍,从而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政治管理,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业发展,但并非这些举措的目的,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通过法律对度量衡进行了一些规定,有利于保证度量衡的统一,进而巩固国家统一,其并非为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排除C项。故选D项。5.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丞相卫绾见机奏请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他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该建议得到汉武帝许可。这意味着汉朝( )A. 选官制度存在着严重弊端B. 统治者摒弃了休养生息政策C. 思想大一统逐步提上日程D. 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汉武帝下达诏书征召贤良方正,并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汉武帝时期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意图开始显现,汉朝开始将思想大一统逐步提上日程,C项正确;题干主要是关于思想领域的举措,未体现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休养生息政策相关内容,无法推断出统治者摒弃了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与社会经济恢复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6. 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 )A. 淡化鲜卑民族特色B. 是唯一的中原正统C. 华夏认同观念较强D. 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说明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北方的鲜卑族也认同黄帝的土德,并以黄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构建自身族号与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自身民族特色的问题,排除A项;“是唯一的中原正统”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7. “明帝缺乏长期主政州郡的经历,身边并无可依赖的政治军事集团,这使得他在即位之初不得不注重对高门士族的团结。且明帝以宫廷政变弑君夺权,占据京师建康以中制外。聚居于建康之高门士族的人身安危与政治利益均系于明帝的帝业成败,这使得双方有密切合作的空间。”材料中的“明帝”最有可能是( )A. 东汉的皇帝B. 西晋的皇帝C. 刘宋的皇帝D. 唐朝的皇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描述特别提到了几个关键点:缺乏长期主政州郡的经历、通过宫廷政变夺取皇位、“以中制外”的策略、以及依赖于建康(今南京)高门士族的支持等特征。这些信息指向了南朝刘宋时期,C项正确;东汉和西晋的政治中心并不在京师建康(今天的南京),分别是洛阳或长安,排除A、B两项;唐朝的首都位于长安,虽然也有过定都洛阳的情况,不符合关于京师建康及其高门士族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8.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如图)。这一制度的实施( )A. 促进了农业恢复与发展B. 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C.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D. 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租庸调制度是在国家经历战乱、经济受损的背景下推出的,通过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并减轻其部分劳役负担(如以庸代役),该制度有助于农民更专注于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租庸调制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因为农民可以选择以庸(劳役)或绢布来代替直接的赋税缴纳,排除B项;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是两税法的影响,与租庸调制无关,排除C项;租庸调制度在唐初实施时,确实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它直接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9. 如图所示是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中唐时期无量寿经变的局部)纸本临摹图。画面中反弹琵琶(源自印度)的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她却以中原地区仕女画中的形象出现。这体现了唐代(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 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C. 雕塑艺术影响深远D. 人物画的题材比较广泛【答案】B【解析】【详解】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敦煌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弹琵琶图,其形象虽然源自印度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中原地区仕女画的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能够将其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B项正确;尽管题目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面,但更侧重于展示这种交流如何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而非单纯强调交流的频率,排除A项;题目并没有直接提到雕塑艺术及其影响,因此无法支持C项的说法,排除C项;虽然人物画的题材广泛可能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是本题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0. 如表所示为隋唐时期在长安活动且作出重要贡献科学家及其出仕情况统计。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学科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地理学化学总数/人3553438107官员/人334241671官员占比94.2%80%705%33.3%75%70%14.3%A. 传统价值影响科技发展B. 选官标准发生根本变化C. 政府高度重视专业教育D. 长安成为科技文化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在长安活动且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大多出仕,这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即传统价值影响科技发展,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观点,排除B项;表格中的数据并未直接表明政府对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只是体现这些科学家大多选择入仕,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长安的科技文化与其他城市的对比,无法得出“长安成为科技文化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 北宋时期,宋神宗说:“朕以为欲为天下于治,必先富之而为也。令县官之费不给而民财大屈,虽焦劳乎异日之间,其将何所施哉!”基于此,宋神宗的做法是( )A. 推行“庆历新政”B.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C. 支持王安石变法D. 改革科举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神宗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让国家富裕起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