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学年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不只适用于植物B. 调查蝗虫种群密度,应选择草多的地方C. 种群密度的调查要考虑季节变化的影响D. 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有标记重捕法、样方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的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2、样方法调查时必须随机取样,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详解】A、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A正确;B、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可能使结果偏大,B错误;C、候鸟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是不同的,因此其种群密度的调查要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C正确;D、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B。2.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B.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 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不能反映种群的变化趋势【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A错误;B、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B正确;C、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使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D、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只能反应种群数量大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故选A。3.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将会逐渐增加B. 在“S”形曲线中,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C.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S型曲线是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S”型曲线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解】A、年龄组成并不是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A错误;B、根据“S”型曲线的斜率可知,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B正确;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错误;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呈现“J”型,没有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B。4. 小龙虾又名克氏原鳌虾,适应性强,食性广泛,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小龙虾每到一定生长阶段就会褪壳,在它眼柄上形成生长轮。小龙虾雌雄异体,可从腹部游泳肢形状加以区分。其求偶方式被称为“世上最有味道的爱情”。雌虾求偶期间,会将尿液射向雄虾,雌虾尿中含有性激素,尿的“味道”越大,越能吸引配偶。对小龙虾进行诱捕,对被捕获的小龙虾群体进行统计,可反映该种群的某些特征。下列种群特征中,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是( )A. 种群密度B. 迁出率C. 年龄结构D. 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中最基本特征;迁出率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年龄结构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详解】对被捕获的小龙虾群体进行统计,可以估计小龙虾种群的种群密度,可以得到小龙虾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但迁入率与迁出率不能从某一次捕获得的小龙虾群体统计得到。故选B。5. 下列与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能更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B. 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C. “J”形曲线形成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D. Nt=N0t中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答案】D【解析】【分析】1、数学模型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形式。2、种群数量数学模型是为了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形式。【详解】A、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而数学公式更加准确,A正确;B、建立相应的模型后需要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B正确;C、“J”形曲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C正确;D、“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的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种群增长率,D错误。故选D。6. 关于如图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种群呈 S 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 型增长B. 自然环境中也会出现类似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D. 不管环境条件如何变化,种群的 K 值都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 型,A错误;B、自然环境中也会出现类似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如外来物种入侵,并且环境条件适宜,在初期的增长类似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B正确;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后,种群数量将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C错误;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 环境变恶劣时,K 值降低,D错误。故选B。7.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 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C. 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受食物影响越大,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 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答案】A【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C、捕食关系(天敌对猎物的影响)、竞争关系、种内斗争(食物短缺)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C正确;B、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D、环境不受破坏时,受到自身密度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正确。故选A。8. 福寿螺为入侵物种,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成体。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中华鳖直接以福寿螺卵块为食B. 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在78月之间C. 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应在6月前处理D. 处理组89月因高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低【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和题图可知,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使得福寿螺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生物防治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类获益更多。【详解】A、由题意可知,中华鳖直接捕食福寿螺成体,而不是以福寿螺卵块为食,A错误;B、从图中对照组曲线变化趋势可知,7月 8月之间福寿螺卵块的数量较少,说明78月之间是福寿螺产卵低峰期,B错误;C、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进而降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由题图可知67月之间是福寿螺产卵高峰期,故应6月前用中华鳖处理,有效抑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增长,C正确;D、据题图可知,在89月份福寿螺的卵块数量较少,说明福寿螺的出生率较低,进而导致福寿螺的种群密度降低,D错误。故选C。9. 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呼吸酶B. 血糖C. 肾上腺素D. 睾酮【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消化道、呼吸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液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呼吸酶是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B、血糖是血浆中的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CD、肾上腺素、睾酮分别是由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激素,作为调节物质,它们直接分泌到内环境中,再由体液进行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D错误。故选A。10. 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构成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血液中pH通常在7.357.45之间,主要是因为血液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通过呼吸系统把CO2不断排出,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详解】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正确;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正确;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确;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正确;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错误。所以正确的有。故选C。11.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 中可发生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C. 和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D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