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3.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其中收入殷周金文集成的释文是:武王征商,住(唯)甲子朝,岁(会)鼎(贞)克,闻夙(肃)又(有)商。辛未,王在阑(管)官(师次),易(赐)又(有)事利金,用作旗公宝尊彝。由此可知,该铭文( )A. 为研究武王灭商提供了直接证据B. 证实了西周是典型贵族政治C. 是研究武王分封天下的主要依据D. 打破了人们对西周历史的争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利簋铭文记载了商朝灭亡的事件,“武王征商”直接说明武王讨伐商朝并最终取得胜利,结合历史记载,这是关于武王灭商的重要实物证据,因此,它为研究武王灭商提供了直接证据,A项正确;材料涉及武王征商和武王对下属的赏赐,据此不能得知西周是典型的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武王征商,没有涉及大范围的分封,排除C项;史记中就记载了武王征商的历史,材料验证了这种说法,排除D项。故选A项。2. 西周天子“九鼎八簋”列鼎制度只在文献中留存文字,在春秋早期的诸侯国君大墓中才发现有真正的早期实例在位于河南新郑的周王近亲郑国的故城就发现了几套完整的青铜“九鼎八簋”。这反映了( )A. 郑国严格遵守周礼B. 郑国的青铜铸造水平高于王畿之地C. 周王的威严被僭越D. 周王室与诸侯国间的经济交往密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九鼎八簋”是西周天子专有的礼器制度,象征着天子的权威和地位,郑国作为诸侯国,却在其国君大墓中发现了完整的“九鼎八簋”,说明郑国在使用天子专属的礼器制度,这是一种对周王权威的僭越行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郑国国君的僭越行为,没有遵守周礼,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郑国国君有僭越礼制的情况,没有涉及其青铜器的铸造水平,排除B项;材料涉及郑国国君的墓葬中使用了天子专属的礼器制度,据此不能得知周王室和郑国的经济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3. 如表为汉末移民状况。这种状况有利于( )建安十二年(东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虏其男女数万口。”建安十九年“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男女数万口。”建安二十年“太祖(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是时,太祖徙民充河北。A 巩固边疆秩序B. 防范匈奴进攻C. 护卫东汉王室D. 发展区域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时期(中国)。根据题目所述的汉末移民状况,东吴和曹操通过军事征伐将大量人口迁徙到不同地区,这种大量的人口迁移,有利于增加迁入地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汉末动荡的时期,人口向经济较发达或政府希望开发的地区迁移,可以增强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力,因此,及时地补充人口、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能够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繁荣,D项正确;据材料“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可知,材料中的移民并非都是迁往边疆地区,排除A项;将移民签到长安与匈奴进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男女数万口”可知,这些人口都是东吴获得的,没有用来护卫东汉王室,排除C项。故选D项。4. 图1和图2分别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这一变化( )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与政治需要密切相关C. 打破了区域文化的隔阂D. 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元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是东都洛阳,元朝的东城在北京,大运河截弯取直正是政治中心转移的需要,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与政治需要密切相关,B项正确;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隋唐大运河到元朝大运河的截弯取直,主要与政治有关,并非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隋唐大运河和元代大运河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都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 中国古代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为州、唐末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而县基本稳定。统治者此举旨在( )A. 顺应历史传统B. 迎合区域文化认同C. 维护中央权威D. 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者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确保中央集权的实现,第一级政区的调整和变化,反映了统治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地方治理的策略调整,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变革,而非顺应传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区域,没有迎合区域文化认同,破除B项;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变化主要出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虽然也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但其并非统治者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6. 乾嘉时期的学者洪亮吉在意言一书中说:“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这种状况( )A. 有利于社会问题缓解B. 推动土地财富集中C. 推动赋税政策的调整D. 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中国)。据题干“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人口增加迅速,但土地、商品等资源不足的情况,反映出生产和消费不平衡的问题,会影响社会秩序稳定,D项正确;人口增长但资源不足的情况不利于社会问题缓解,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人多地少的社会问题容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而非强调土地财富集中,排除B项;这一状况与赋税政策的调整无关,且康熙皇帝时期已经“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因此人口增长较快,雍正皇帝时期赋税制度“摊丁入亩”,没有进行赋税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7. 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属于旧式单纯的农民大起义,但其发生于近代的大背景下,因而产生的社会效应与中世纪的农民起义有所不同。主要是指( )A. 增强了清王朝的离心倾向B. 带来大规模重新分配土地的局面C. 助推了现代化运动的开展D. 推动清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本质上是旧式的农民起义,但在近代背景下,其影响远超传统的中世纪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严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力量,加速了清政府各种制度的崩溃,促使了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和结束的时候开始思考并实施“洋务运动”等现代化改革措施,所以“产生的社会效应与中世纪的农民起义有所不同”,C项正确;太平天国之前的农民起义也有增强王朝离心倾向,甚至推翻旧王朝,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也有分配土地的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并没有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8. 1861年美国内战促使英国对中国事务更加重视,尤其对太平天国是否进攻上海更加关注,最终对太平天国政策由最初的中立到动摇再到会剿的转变。这反映了英国的出发点是( )A. 维持在华的商业贸易B. 帮助清廷开展洋务运动C. 维护清廷的统一稳定D. 占领中国是其第一要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英国在19世纪中期对中国事务的关注主要是出于其在华商业利益的考虑,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了威胁,而清政府的稳定对于英国在华的商业活动至关重要,英国担心太平天国可能会影响其在上海等地的商业利益,因此从最初的中立态度转变为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以确保其在华的商业贸易能够顺利进行,A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虽然帮助清政府剿灭义和团,但材料没有涉及帮助清廷开展洋务运动,排除B项;英国对华政策主要考虑利益,并非为了维护清廷统一和稳定,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英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并非占领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9. 1900年,中国南北之间发生了义和团武装“灭洋”、唐才常等筹划自立军武装、“勤王”孙中山等筹划武装革命。这反映了( )A. 打倒帝国主义已成为共识B. 协同救国方案达成一致C. 改良主张退出了历史舞台D. 新局势下的矛盾和探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1900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义和团运动、唐才常的自立军计划、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无能时,各种力量在探索不同的救国道路,D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义和团、唐才常、孙中山的主张并不相同,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孙中山对于打倒帝国主义的态度,排除A项;义和团、唐才常和孙中山的观点均为没有涉及协同救国,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改良主张仍旧存在,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故选D项。10.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一战时期,北洋政府主动提出“以工代兵”的招工计划,实行“华工契约制”。此举主要服务于( )A. 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B. 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C. 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D. 维护华工的切身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北洋政府提出“以工代兵”的招工计划,主要是为了通过向协约国提供劳动力支持,进而在一战中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华工出国问题,与中国民族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与西方国家关系并不紧张,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华工政策主要是为了争取有利国际地位,而非维护华工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1. 中国近代出国留学者普遍抱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如表是部分年份所去国家的留学状况,其中所示国家是( )部分年份中国所去国家的留学状况国家年份192924852721654919312972115106251933135718645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