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复习讲义(重点版)一、导论+科社专题(鸡肋考点,只考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的思想渊源。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广义的马克思主义):马恩、列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与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人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A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社会根源B思想根源三大来源C实践根源三大工人运动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7、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8、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莫尔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摩莱里和马布里;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巅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要性,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9、社会主义的两次飞跃:空想到理论;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发展进程: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其中重点掌握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经济)1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其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各种条件所决定的。1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其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其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1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即“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由于阶级的消失,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国家也将消亡。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二、 唯物论专题(选择题+大题)1、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一方面是根本性的方面。唯物主义的分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的分类: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否承认矛盾。(注意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的题目)3、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切记: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千万别搞错)。4、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比如鲁迅对鬼神的分析。AB的关系逻辑:物质和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实践和认识。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6、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矛盾性表现在,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运动的绝对性是指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考试难点,比如“人一次都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切记:诡辩论一共是两种错误,一个是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一个是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比如“白马非马”)。7、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8、 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考点结合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相关内容)注意区分物质世界的分类(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还有人类社会)自然界(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因为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所以,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0、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1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重点考点、需要背诵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应当:(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考点分析:今年的唯物论在考试过程中依旧不是重要考点,以选择题为主要考试内容,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不需要给予太多时间,仅仅需要将一些细节考点熟记即可。三、辩证法专题(大题集中出题内容)考情分析:此模块为马原部分每年大题必然涉及的模块,各位考生需要给予最大的注意。其中需要各位考生背诵的大题考点包括:联系、发展、矛盾(统一性、普遍性、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的否定观,五个范畴: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形式内容。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有:(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含义有三层: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大题考点,需要背诵)方法论: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第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大题考点,需要背诵)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中引起和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需要背概念,还需要背二者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