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考研政治马哲基础知识点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1经济社会根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2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3、思想渊源: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3、马克思主义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1)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辩证的唯物论)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二性、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存在,存在是否可以被反映)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的代表主要是康德和休谟。在这两方面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世界观中最根本的斗争,是哲学党性的识别标准的问题。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或唯心主义阵营。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法唯物主义。它认为原子或电子是世界的本原;它是形而上学的,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它是不彻底的,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彻底、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意识决定物质。(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2)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思维可以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2、不可知论:思维不可以反映存在,或者不可以彻底地反映存在,思维无法与存在统一。(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明确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2、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3、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地位。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五、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然后发展到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并促进人脑的最终形成;劳动产生了语言,又推动人脑的复杂化和进一步完善;劳动促使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而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为:第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第三,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六、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时间、空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一)物质和运动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根本属性)。2、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简单运动形式到高级复杂运动形式,可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五种基本形式。3、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表现为一定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4、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5、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了物质谈运动;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脱离了运动谈物质,或把运动归结为只有机械运动一种形式。(二)运动和静止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其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再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最后,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反对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时空的含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2、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3、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时空同物质运动联系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4、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5、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七、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也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九、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二)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实践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