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选择题专项练习一、史料实证类1.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各遗址内发现蚕茧,房屋基址、粟粒、家猪骨骼,陶纺轮等。据此可以推断( B ) A.为旧石器时代研究提供证据 B.开始定居生活并发展原始农业 C.氏族成员之间在地位上平等 D.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2.考古学者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发现大型建筑工程,并在墓地中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或体现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表明( A ) A.产生了阶级和社会分化 B.已出现原始农耕生活 C.普遍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这说明( B ) A.黄河流域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B.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早期国家形成且社会组织复杂 D.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4.礼记 礼运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 C )A分封制 禅让制 B分封制 世袭制 C禅让制 世袭制 D禅让制 奴隶制5.“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封此以下文、武、周之子孙为二十六国也。”该史料阐述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的( A ) 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封国权力诸侯义务 A. B. C. D.6.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所言“天子驾六”,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马坑,验证了古天子驾六的乘舆制。这说明传统典籍( B ) A.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B.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D.其价值源于学者考证7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作琅琊台,立石刻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以上材料印证的历史事件是( A )A秦完成统一大业B秦朝统一度量衡C秦始皇修建宫殿D秦始皇开凿灵渠8.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齐,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或措施是( B )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实行推恩 D.合并郡县9.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C)A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C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10.晋书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B)A社会稳定B北方人南迁C技术先进D自然条件优越11.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宋书)。下列认识正确的(C)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二、主题类12.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搜集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A河姆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B早期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C早期国家的产生D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13.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的研究主题是( A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古人类的起源 C.青铜文明灿烂 D.农耕技术成熟14.下面是某历史小组在自学过程中整理的笔记,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D )部落联盟时期形成华夏族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朝时期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A.文明的产生 B.政权并立 C.战乱不止 D.民族交融15.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 处可填。(C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第二类九章算术缀术第三类氾胜之术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齐民要术 D.女史箴图16.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横线处适合填入的是( C )主题 夏商周时期甲骨文有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载秦汉时期造纸术 伤寒杂病论 麻沸散魏晋时期贾思勰 祖冲之A.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B.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C.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D.中国古代对外交流17.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C )政局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8.下表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请你阅读,并回答横线出严格填写(A )导言 中国的诞生第一章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历史时期的开端C.大一统确立与巩固 D.对外交流盛况空前19.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思想交锋。下列表格共同的议题是(B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墨家墨子兼爱、非攻,提出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儒家孟子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道家庄子强调顺应自然,保持独立人格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思想解放 B国家治理 C改革创新 D.制度革新三、搭配类20.因果联系是历史发展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B )A.启世袭制 B.周文王分封制C.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 D.秦始皇郡县制21.分辨史实与历史结论是重要的历史学科能力,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D )A.尊崇儒术汉武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B.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西汉对西藏的管理 C.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光武帝历史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2.一些历史人物创造了卓越的文化成果。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文化成果搭配正确的是( C ) A.屈原诗经 B.扁鹊伤寒杂病论 C.司马迁史记 D.王羲之洛神赋图23.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远古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D.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四、真性材料类24.在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这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至今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这体现了( D )A.夏商周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B.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C.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25.孟子在阐述君主治国之道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管子也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这些言论反映的共同理念是( B )A.节俭爱民 B.天人和谐 C.为政以德 D.反对战争26.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这表明(C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实现了经济互补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27.季羡林先生曾说:“在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罗马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要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说明(B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中心 B.丝绸之路是一条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新疆地区D.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变革28.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五、图示和图片类29.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处是( B ) 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3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处应该是( C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31.下面时间轴空白处的政权名称是(C)A秦朝B西汉C西晋D前秦32.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B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33.观察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A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B统一铸造五铢钱,改善国家财政C实施暴政,镇压农民起义 D大举反击匈奴,维护边疆安宁34.右图为西汉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这一工具可以节省人力 B.它是用于灌溉的工具 C.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体现了中国先民的高超智慧35.右图是西晋王朝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刻有“晋鲜卑归义侯”六个字,归义是中央王朝对周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赐予的一种封号。这反映了( A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