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1、下图为中国主要旧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A.区域文化发展非常缓慢 B.先民活动不受地域限制C.文明分布广泛并且多元 D.远古北方文化长期领先29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写道: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浙江河姆渡文化B.河南仰韶文化C.山东大汶口文化 D.辽宁龙山文化3商人认为祖先和天神都会影响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需要通过四时的祭祀活动来求福避祸。周人则主要祭祀那些有功于先民的祖先,如将最有功德的先人配享郊祭。商周时期祭祀对象的变化体现出周朝()A.民本理念的全面盛行 B.神权统治的开始确立C.人文意识的提升 D.宗教体系的完善4春秋时期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下列选项符合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积极影响的是()A.王室影响加速上升 B.兼并推动国家局部统一C.礼乐制度得到巩固 D.诸子百家影响扩大5、王国维认为,商代的权力继承“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结果造成“商王中丁以后九世之乱”的混乱局面。西周为了解决王位继承人这一问题,完善了下列的( )A.禅让制 B.皇帝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6、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其中规定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同时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其最大的影响是()A.根本上扩大了秦国的贫富差距 B.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密C.有利于推动秦国的社会转型 D.提高了秦朝的农业生产7、春秋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下列思想符合这一思想家的思想观点的是()A.依法治国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无为而治8、秦朝规定政令要上通下达,各郡、县的情况要及时上报。秦始皇规定自己每天要看多少重量的公文,这些都需要下面逐级上报,如果各地送不上来,他再勤政也不会有效果。修驰道,就保证了统治范围里建的四十多个郡的治所到首都咸阳都有道路可通。由此可知,驰道的修建()A.适应了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 B.延缓了国家完成统一的历史进程C.不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消除了来自地方的反抗力量9、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的开创者大都经历过称号从王到天王再到皇帝的变化过程,其中11个少数民族政权采纳汉代以来中原地区的五德终始说,标榜自身承继五德推移顺序,将政权置于中国正统王朝之列。十六国统治集团的做法()A.有利于强化民间伦理秩序 B.消弭了各族间的隔阂C.意在维护自己政权统治合法性 D.削弱本民族文化认同10、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互惠的开放政策C.公平的选官政策 D.严密的监察政策11、新唐书载:“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耍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种状况的主要影响在于()A.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C.使选官制度完善 D.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1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清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是()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军机处A. B. C. D. 1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与其他各种思想的不断交流碰撞中,对其自身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的主旨 B.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D.压制其他思想的发展1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社会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彻底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最能说明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古代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C.与中国儒家伦理不存在冲突 D.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润16、“只需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于宋代政府的告示。宋代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17、1004年,辽宋签订协议,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方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加强商业往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其价值在于()A.北宋丧失政权尊严 B.北宋守内虚外的后果C.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辽获得发展所需的财富18、辽朝在中央政权机构内分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在地方行政上并行州县制与部族制。金朝以猛安谋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县制管理汉人。这体现出辽金制度建设特点是()A.因俗而治 B.民族歧视 C.种族差异 D.大一统统治19、下列中国古代的都城中,常常有流动小贩于夜市中“遍路歌叫”“至三更绝”情景的是()A.秦朝的咸阳 B.东汉的洛阳 C.隋朝的长安D.南宋的临安2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一表面现象的实质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 B.皇权不断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1、论及某朝代行政中枢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据此判断,它是指()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 C.宋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22、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出现内阁设立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明清易代A. B. C. D.23、明朝时,闽南的一些地区因“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种蔗者”。清朝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在江浙一带,“尺寸之堤,树之以桑”。这些状况可能导致明清时期农村出现()A.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B.自耕农经济日益衰退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24、乾隆帝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盲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反映了()A.内阁已无积极作用 B.君主专制空前加强C.相权遭到空前削弱 D.中央集权空前加强25、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D.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图1汉初行政图(局部)图2唐代中后期形势图图2唐代中后期形势图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影响。(5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乾隆朝的忧患材料一清初统治者已经觉察到“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蕃,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乾隆曾慨叹“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乾隆二十年(1755)英国商人提出“收饷定海,运货宁波”的要求。清政府认为西方国家北上浙江“将来番舶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于海疆重地,民风习俗,均有关系”。于是先是提高浙海关关税,使英商无利可图,返回广州,随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下令关闭浙海、闽海、江海等三关,仅留广州一口和英国等国贸易。-摘编自郑天挺清史材料二各级官吏贿赂公行,各省亏空之弊起于乾隆四十年以后。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分贿赂之等差。此等赃私初非州县家财,直以国帑为黄缘之具。上司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胁制,无可如何一县如此,通省皆然,一省如此,天下皆然。-李桓国朝耆献类征选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王朝当时面临哪些社会问题?(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清朝中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阐释。(8分)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CBDCDA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