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高一期中质量检测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先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中轴线是其中的出色代表,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北京中轴线宏大华丽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中庸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表达的是不偏不倚,“和”追求的是和谐有序。北京中轴线统领古都老城的规划格局,承载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从选址看,中轴线坚持择中而居的原则,雄踞京城正中的位置,犹如一条城市脊梁,承担起都城的躯干,展示大国首都的雄伟气魄和泱泱风范。从布局看,中轴线两边建筑均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这些建筑物各得其所,极富中正平衡之美。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在孤鸣,而是各民族合唱,共同演奏出中华民族的恢宏乐章。从远古时期各文明的满天星斗,到封建时期的历次王朝更替,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北京曾是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是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传承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作品。北京中轴线最早诞生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个多民族大一统王朝。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满族,都对中轴线的规划理念和格局尊崇有加、承接有序。北京中轴线不仅体现多民族文化元素,而且呈现华夏先民多样的精神信仰。例如,清代在景山绮望楼内供奉孔子牌位,尊崇儒家至圣;万春亭内则设有毗卢遮那佛,尊崇佛教如来;故宫钦安殿供奉玄武大帝,尊崇道教神灵;太庙是皇家祭祀列祖列宗之所,体现强烈的祖先崇拜。“天人合一”,最早见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历经多代发展,“天人合一”理念不断被赋予丰富意蕴,展现着中华先民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区域选址上,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我国先人因应自然之势、巧借自然之力的智慧和理念。其背靠燕山山脉,借山势而为其坚实屏障,区域内多条自然和人工水道交相环绕,为都城提供水源和河障,是中华传统建筑理念中依山傍水、山水环抱的典型范例。这彰显了中华文明尊重自然的优良传统,是追求“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大积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强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进程中,北京中轴线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智慧,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价值不仅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而且继续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和精神标识,为赓续中华文脉作出重要贡献。(摘编自理解把握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材料二: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钟鼓楼宏伟高大的体量,与周边街区青灰色、相对低矮密集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形成强烈对比。中轴线北段沿街繁华的商业建筑清晰地限定出居中道路的街巷尺度,形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景象。其间,万宁桥跨越玉河水系之上,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再向南进入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祭祀建筑则以均衡对称的规划格局分布于轴线两侧。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井然、壮丽的城市景观。景山为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视觉节点。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周围建筑群(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构成中段南部,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天安门是明清朝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金水桥一同作为颁布诏令的场所,在今天仍是重大国事活动的举办地。南段由正阳门经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永定门,两侧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古代祭祀建筑天坛和先农坛。正阳门城楼与箭楼雄伟壮阔,向南沿居中道路遗存可直抵永定门。南部则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活动的核心区域,两组祭祀建筑群场地空阔而广植树木,森然的古柏与掩映其间的宏大祭祀建筑营造了自然、神秘的景观形态。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近年3处代表性道路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中轴线南段道路的历史演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北京中轴线整体的规划格局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又在时代需求的驱动下得到不断发展与传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摘编自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B. 北京中轴线两边的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建筑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具有一种中正平衡的美感。C. 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周围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段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礼仪活动空间。D. 从北京中轴线整体规划格局的延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我国的城市布局具有决定作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材料一将北京中轴线比作“城市脊梁”,形象地说明了北京中轴线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意义。B. 材料一引用古代文献,阐明了北京中轴线的布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增强了说服力。C. 材料二将钟鼓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中轴线北段商业繁华的特点。D. 材料二按北段一中段一南段的顺序介绍北京中轴线,便于读者从空间上了解北京中轴线。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 岳阳楼背靠岳阳城,面对洞庭湖,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B. 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为主,在内部细节装饰方面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十分独特。C. 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出名,即人工塑造四季之景,游客徜徉园中即可遍历春夏秋冬,被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D. 颐和园石舫主体结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但在装修上采用了洋式处理,如内部铺设西洋地砖等,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中轴线?请结合两则材料写一段介绍词,130字左右。【答案】1. D 2. C 3. A 4. 首先,指出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其次,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和“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价值。 5. 示例一: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两边建筑左右对称,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和“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和精神标识。漫步在这条线上,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示例二: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有繁华的商业建筑。中段北部是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景山是这一区域的制高点;中段南部包括天安门等,是重要的礼仪活动空间。南段至永定门,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民族“致中和”“天人合一”等理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解析】【导语】材料一主要论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强调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和”理念和多元文化融合。材料二则详细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地理布局与历史演变过程,展现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持久影响与发展,表达了中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两则材料结合,完整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对于我国的城市布局具有决定作用”说法有误。材料二说的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是为了突出中轴线北段商业繁华的特点”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知,文章提及钟鼓楼与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强烈对比,是为了展现中轴线北段建筑的不同特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四段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岳阳楼的建筑依山傍水,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体现的是中西建筑的融合,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扬州个园的四座假山由人工塑造而成,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颐和园石舫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人与自然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文章开篇(第一段)提出了“北京中轴线宏大华丽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这一核心观点。接着,在文章的主体段落(二至四段)分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论述:第二段引用中庸中关于“中”与“和”的表述,解释 “致中和”的内涵,从选址、布局方面说明中轴线承载的“致中和”的精神追求。第三段指出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有力地论证了中轴线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第四段以庄子中“天人合一”的表述引入,阐述中轴线的规划建设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最后,尾段总结全文,强调在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进程中,北京中轴线魅力无穷、智慧尽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导游介绍词,可以通过总体概况、具体特点或分区情况以及意义阐释等几个方面,全面且生动地向游客介绍北京中轴线,便于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事例一思路分析:首先进行总体介绍:点明北京中轴线的始建时间、形成时间以及其整体长度,并强调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让游客对中轴线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知,明确其规模和地位。然后具体介绍其特点:指出北京中轴线的布局特点,再进一步阐述其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以及“天人合一”的追求,使游客能了解到中轴线不只是简单的建筑布局,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最后阐释其意义:引导游客去想象身处中轴线时能够获得的独特体验,增强他们对参观的期待和兴趣。示例二思路分析:首先总体介绍:简洁地说明北京中轴线的全长且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让游客快速抓住中轴线的核心规模特点,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开场作用。然后进行区域介绍:按照中轴线的不同区段,即北段、中段北部、中段南部、南段,分别介绍各段包含的主要建筑以及其功能特点等内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