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到第七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建基于农业文明,它有一套完整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随着近现代以来西方思想的入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知识体系日趋解体,但新的知识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这就使中国乡村遭受贫穷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危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但乡村所遭受的破坏和面临的危机依然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形下,乡村建设既不能回到传统农业文明时代,更不能走西方现代化“去乡村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乡村知识体系,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守住传统乡村知识根脉,这是乡村精神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的关键。节日、村史、文物、传说等传统记忆需要保留、整理、坚守、发扬,否则乡村精神建设就失去了可靠的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现代性的知识被带到乡村,如法治、科技、文学、艺术等,对乡村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高度重视和系统整理,并实行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应该承认,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但要以西方现代化为模板也是行不通的,这就需从传统道德伦理中吸收有益的资源与启示,进行新时代的道德伦理重建。目前,中国乡村思想文化更为丰富复杂,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精英与民间、国家与地域、表层与深层等多种文化的混杂与融合,其间既有主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但也充斥着各种非主流的杂音。基于此,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思想文化,学习借鉴西方思想文化时,不能进行空对空的理论阐述,而是要历史、现实地观照,特别是结合乡村实践进行取舍、融会、创新,从而淬炼出新时代的乡村精神。以乡村的场域文化为例,中国乡村是以家户、家族、邻里、组队等为组织结构的,许多公共空间都有文化精神的聚结之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乡村就是一个难以分舍的场域,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春节,在外的中国人会以一种飞禽跨越千里返巢的本能方式回到长辈住所。如今,中国乡村这样的公共场域及其吸引力越来越弱,虽然也有院落自治、农民书屋、广场歌舞等,但它们都还没有真正起到凝心聚力、提振公共精神的作用,这是今后需要积极推进和努力创新的方向。乡村精神的重建是一个复杂漫长过程、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超越性过程。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重建的乡村精神,不仅拥有传统文化资源的保障,而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从而使之更具有鲜明的现代精神。(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乡村精神重建)材料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着力点,科学地衔接了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的深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靠钢筋水泥形式上的堆砌,而是重在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践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可须臾偏离的“道路标线”和“指示牌”,也是鉴别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质量和成色的“试金石”。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增量投入,应突出“两化”和“两山”理念。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所要求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应当便利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防止将高维护成本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照搬到农村。在脱贫攻坚巩固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盘活存量资产和沉没成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兼顾。因此,要依靠深化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和探索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资源为载体的空间资源价值深化,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的财产性收益来源,逐步构筑起安全可控、以国家资源主权和本国货币为锚定物的货币和金融体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关照好“下乡”群体和本地村民的差异化需求。客观上,那些主动“下乡”的城市高收入群体与当地村民对乡村形态和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对农村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对基层社区治理也有着不同的偏好。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回避这些差异,尤其要着力避免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之间的治理冲突和摩擦。在治理机制上,要使不同群体和谐地践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广泛动员基层群众力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探索构建“上下结合高效推动”的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体系,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摘编自逯浩 温铁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能否守住传统节日、村史、文物、传说等传统记忆对我们重建乡村精神至关重要,决定了我国乡村精神建设的成败。B. 为了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重建乡村精神必须彻底回归中国传统,而不是借鉴西方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经验。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既能为乡村建设指明方向,也能用以鉴别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质量和成色。D. 如果城市“下乡”群体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和本地居民之间就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乡村就能实现文明发展。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的农民书屋、广场歌舞等乡村公共场域还没有起到凝心聚力、提振公共精神的作用,所以中国乡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弱。B. 重建乡村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C.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当将重点放在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上,而不是只注重改变乡村的外在形态。D. 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因地制宜,不能将高维护成本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完全照搬到农村。3. 下列对材料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使用“飞禽跨越千里返巢”的比喻,论证了乡村具有“聚结之意”这一观点。B. 材料一在论述乡土思想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时,使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C. 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D. 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乡村建设,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 怎样建立新的乡村知识体系,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答案】1. C 2. A 3. B 4. 材料一侧重从乡村精神文明方面阐述如何进行现代化乡村建设。材料二侧重从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角度阐述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5. 守住传统乡村知识根脉。对一些现代性的知识进行体系性整合,并实行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从传统道德伦理中吸收有益的资源与启示,进行新时代的道德伦理重建。【解析】【导语】材料一探讨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精神和文化挑战,强调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知识以重建乡村精神。材料二侧重于实践层面,聚焦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基础设施调整,实现乡村振兴。两者虽角度不同,但都致力于探索中国乡村在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路径。整体上,材料一强调文化与精神重建,材料二则主打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策略。【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决定了我国乡村精神建设的成败”说法有误,材料一说的是“节日、村史、文物、传说等传统记忆需要保留、整理、坚守、发扬,否则乡村精神建设就失去了可靠的载体”,“决定了我国乡村精神建设的成败”说法于文无据。B.“重建乡村精神必须彻底回归中国传统,而不是借鉴西方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经验”错误,原文说的是“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但要以西方现代化为模板也是行不通的”。D.“他们和本地居民之间就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说法有误,材料二说的是要关照好双方的需求。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所以中国乡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因果关系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中国乡村这样的公共领域及其吸引力越来越弱,虽然也有院落自治、农民书屋、广场歌舞等,但它们都还没有真正起到凝心聚力、提振公共精神的作用”,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引用等论证方法”错,材料一在论述乡土思想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时,使用了举例论证,如“以乡村的场域文化为例”,没有使用引用论证。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随着近现代以来西方思想的入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知识体系日趋解体,但新的知识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这就使中国乡村遭受贫穷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危机”提到“精神危机”,第二段“中国乡村思想文化更为丰富复杂”强调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第三段“乡村精神的重建是一个复杂漫长过程、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超越性过程”总结乡村精神重建。可见侧重从乡村精神文明方面阐述如何进行现代化乡村建设。材料二第一段“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靠钢筋水泥形式上的堆砌,而是重在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接下来三段,从“践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增量投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建设和美乡村。可见侧重从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角度阐述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第一段“守住传统乡村知识根脉,这是乡村精神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的关键”可知,守住传统乡村知识根脉。由第二段“一些具有现代性的知识被带到乡村,如法治、科技、文学、艺术等,对乡村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高度重视和系统整理,并实行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可知,对一些现代性的知识进行体系性整合,并实行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由第二段“这就需从传统道德伦理中吸收有益资源与启示,进行新时代的道德伦理重建”可知,从传统道德伦理中吸收有益的资源与启示,进行新时代的道德伦理重建。(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行散记雪松1人心也许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千里戈壁,遥无人烟。我们幽灵一般的潜行惊动了什么没有褪尽黑暗的碎石块,被荒寂收走灵魂的枯草、拴在火车尾部的异乡的太阳。这天地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从拥挤到日渐稀疏的车厢里,我们停止了那属于庭院花露的闲聊那种闲聊的气质来自中原。我们安静下来,不由自主,似乎受到逼迫。2列车驶过长安的时候,在进入河西走廊之后,汉语中我只找到三个词组可以状物:戈壁上弥漫的荒凉、天地间倒悬的空寂和对于人的怀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