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前因后果层层推理,是一种线性思维,形象思维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却只谨守规矩,只看脚下的路。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节选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B. 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C. 同一个形象,由于不同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D. 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B. 本文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D. 本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3. 下列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 )A.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B. 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C. 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栏杆拍遍)D. 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4. 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 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的凄凉之美。【答案】1. A 2. C 3. C 4. 选择适宜的形象和手法表情达意,增强含蓄蕴藉之美;借助约定俗成的具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增强简约凝练之美;选取多种形象随机组合,有机融合,增强丰富变幻之美;创新形象模块,表达新的旨趣,增强独特新奇之美;将物、人形象相融,浑然一体,增强融洽和谐之美。 5. 选用黄花这一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黄花满地堆积、枯萎飘零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借物抒情,以花之凋零表现人之憔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深化艺术体验;将凋零不堪之花与不堪赏花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反问强化词人内心的苦闷,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错。原文列举了元曲天净沙秋思为例,是说明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来产生震撼人心之美,原文表述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但就此不能推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错。原文“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并没有比较谁更适宜表达感情的意思。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横线前面说“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ABD都有“形”,如“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武侯像“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几株古柳“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C.是对辛弃疾艺术特点的评论性语句,没有涉及“形”。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如元曲天净沙秋思“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可见应选择适宜的形象和手法表情达意,增强含蓄蕴藉之美;材料第五段“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可见要借助约定俗成的具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增强简约凝练之美;材料第八段“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可见应选取多种形象随机组合,有机融合,增强丰富变幻之美;材料第九段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为例,说明“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见应创新形象模块,表达新的旨趣,增强独特新奇之美;材料第七段作者以自己的作品例说明“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后面列举了一些事例都是阐明这一点的,效果很好,可见应将物、人形象相融,浑然一体,增强融洽和谐之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思维来写作,“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李清照这句词选用黄花这一典型形象,“黄花”在此处指落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描绘出一幅黄花满地堆积、枯萎飘零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材料中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本句借物抒情,不直接说自己内心伤感,而以花之凋零表现人之憔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深化艺术体验;材料中说“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这是借助“物”“人”的融合增强抒情性。本句将“黄花”这凋零不堪之花与不堪赏花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如今有谁堪摘”反问,强化词人内心的苦闷,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