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仁寿县2023级高二上学期半期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A 2. A 3. C 4.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及其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5.论点提出:首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的中心论点。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 勇者不惧”进行层进式论证。论证方法: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号召”。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说法错误,根据“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可知,文中推崇的“勇”是“大勇”,而非匹夫之“小勇”。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选项中“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位置颠倒。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高度概括,其中“自强不息”对应的是刚强、勇敢;“厚德载物”强调的是包容大度。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的是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强调的是处于“穷达”的不同立场,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强调自强不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包容和大度,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对抱负终将实现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思妇对于游子的想念与爱慕,以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与“厚德载物”的精神不符。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强调读书的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强调的是为人应“宽厚”,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以及比较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前三自然段先是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发展出来的新内涵,然后在第四段论述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背景下民族精神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三中心论点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二三段分别阐述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表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色可以从“立论方式、论证结构或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作答。立论方式: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即开篇第一句话“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接亮明观点的方式来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便于作者围绕论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证,也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要点和结构。论证结构: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是总写;由“大勇者何?”等内容可知,第二段是阐释“勇”的概念和内涵;第三段解释了“勇”的行为特点;第四段以“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开篇,分析了“勇”的培养方式,这三个段落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的对“勇者不惧”进行了论证,构成了层进式的结构,是材料二的分述部分;第五段以“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总束全文,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论证方法:材料二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是引用论证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运用了类比论正法。论证语言:文章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的“栉风沐雨”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奋斗历程的艰辛;“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等句子准确严密,深刻有力的阐释了“勇者”的内涵和特点。这些语言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6.A【解析】“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错。由原文墨子的话“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可知,曹公子并没有继承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7.C【解析】“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显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插入现实生活的描写,不破坏作品的艺术效果,反而能增强作品幽默、调侃的情趣,语言轻松诙谐并不影响主题的严肃性。8.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止战非攻、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心系天下、为民请命的英雄形象。解析结合“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可知,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墨子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历尽艰辛,不辞辛苦,是一个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结合“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可知,这些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墨子止战非攻、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结合“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可知,这里通过环境描写,在对比中衬托宋国的贫苦,从侧面表现墨子心系天下、为民请命的英雄形象。9.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实质。墨子为宋国争取和平,理应受到宋国的盛情接待,但迎接他的却是无理的检查,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从艺术效果上,结尾加入对现实生活的考量,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幽默效果,余味悠长。解析首先理解文本三所写结尾的内容,“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再看文本一“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通过对比可见,文本一这段文字细致生动地描写墨子在归途中的落魄遭遇和尴尬经历。从人物塑造方面分析,“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众人不知其功”,墨子为了帮助宋国辛苦奔波,“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可是回来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这样的对比,使墨子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更加突出。从主题方面分析,文本三中“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意思是: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墨子为救宋国而奔波,而人们却“不知其功”,连在城门下避雨都不让,“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使对主题的挖掘更深刻。从艺术效果方面分析,“守闾者不内也”,“守闾者”是当时民众的代表,他们不了解英雄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这样写讽刺了作者所生活的当时的社会;同时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10 BDG 【解析】句意: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老莱子亦楚人也”中“亦也”是表判断的结构,所以在B处断开。“十五篇”是“著书”的后置定语,完整的结构,所以在D处断开。“言道家之用”中“言”作谓语,“道家之用”作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BDG。11 D 【解析】A.正确。驾:驾车。句意: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车出去做官。/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驾车(努力)探求什么呢?B.正确。为:作为。/为:被。句意: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被天下人嘲笑。C.正确。强:勉力。/强:勤勉。句意: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行道的人有意志。D.错误。尤:错误、过失。/尤:更加。句意:所以才没有过失。/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故选D。12A 【解析】A.“还斥责了孔子”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可知,应是“劝诫”。故选A。13(1)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2)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地方(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 【解析】(1)“子”,尊称,您;“朽”,腐烂,这里可以理解为死;“独”,唯独,只有。(2)“利”,有利于、滋养;“所恶”,厌恶的地方,指低洼之地;“几”,近,接近。14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材料一中老子说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告诉孔子要去掉过多的欲望和过高的志向。材料二中说上善的人说话遵守信用,行动把握时机等。可见“无为”不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形势,尊重规律。【解析】首先明确观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然后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加以分析。根据“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知遇到时机就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根据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可知劝诫孔子去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根据“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可知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结交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所以,“无为”不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形势,尊重规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