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最早的咏史诗出于班固之手,其咏史一诗铺叙提萦救父之始末,开创了咏史诗的“纪事传统”。西晋的左思和东晋的陶渊明,在史事中包裹诗人的情感,开创了咏史诗的“抒情传统”。纪事类咏史诗发扬了赋体的风格,但过度依附于史书,少有诗人独特的创造;抒情类咏史诗发扬了比兴体的长处,却总不能脱离世变之叹、兴衰之感这类刻板固定的情感主旨。而到中晚唐,诗歌创作的议论风气兴盛起来,诗开始融入更多的知识和理趣。与此同时,咏史诗的议论色彩也得以加强,诗人们开始乐于在咏史诗中发表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咏史诗的“议论传统”。中晚唐时期的咏史诗除了多掺议论之外,其议论中还多有翻案之见,形成了咏史翻案现象的第一次高潮。人们在讨论中晚唐咏史诗这一转向的时候,往往将其归入唐宋诗歌转型的洪流之中,当作“以议论为诗”在中晚唐呈现出萌芽状态的又一例证。但历史题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它与送别、边塞、题画等诸多题材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它直接关乎“思想”。可以说,对历史的反思与“以议论为诗”是天然的盟友。我们要考虑的,应该是中晚唐咏史诗所掺入的议论往往是带有颠覆性的,甚至对主流历史认知有所违背。而作为“以议论为诗”的典范形态,宋诗议论的基调仍是刚健中正、质朴务实并且符合主流的儒家价值观。王安石在明妃曲二首中提出了极具颠覆性的看法,对儒家所提倡的华夷之辨、君臣之义思想构成挑战;而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虽然也很具有批判性,却只批评君主不能识别贤才,与儒家尚贤思想如出一辙。当时,人们普遍认为_。我们更进一步认为,咏史翻案在中晚唐的集中出现,首先归因于思想领域的解放。唐代并不是一个儒学昌明的时代,唐人的思想世界带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对经典与权威的质疑成为平常之事。其次,中晚唐士人普遍面临着理想失坠的尴尬处境,文人风气开始从豪迈刚健向狂狷放诞的方向转变。很多著名诗人都有性格放肆的一面,而这与他们在咏史诗中表现出来的翻案倾向是一致的。其中等而上者,对古代的英雄事业与忠贞志节提出怀疑,代表了中晚唐知识分子普遍洋溢的磊落不平之气。再次,中晚唐社会危机丛生,稍有正义感的文人都会对朝政弊端或道德堕落加以批评,借古讽今在所难免。因对现实有过于极端的愤怒,形之于诗,则往往贯穿着同样极端化的思维习惯。在那样一个充斥着社会危机和思想异动的极端化的时代,文人的心中也会充满着相互矛盾的极端化思想,而这些都是翻案作为一种历史阐释习惯的社会根基与思想源泉。若将中晚唐的情况比附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段,那么最合适的对象莫过于近代,这也是咏史诗翻案现象的第二次高潮。在近代,随着乾嘉考据学的衰落,今文经学和西方新学相继成为时代主潮,而这两者作为传统儒学裂变之后的替代物,都多多少少带有功利实用的色彩,与中晚唐的实用思想与理想失坠有近似之处。思想的异动必定促使人们对历史中的是非利弊展开重新的反省,甚至出现根本性的逆转。中晚唐与近代,恰好是古代咏史诗翻案写作的一首一尾。我们用思想领域的异动与解放来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思维现象,肯定不能覆盖到所有的作品,也不能具体而精准地解释每一个诗人的情况。但是,一个时代思想格局的整体变迁确乎能影响到最多数的社会成员,因此能为同类作品的集中出现寻求某种解释。我们才敢于断言:咏史翻案现象的集中出现主要与思想领域的异动有关。思想的异动集中地体现在一个“翻”字上,即对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进行颠覆,对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历史认知与评价进行翻转,而其所颠覆与翻转的具体对象则是历代传袭下来的一些“案”。以“翻案”二字论诗法,始于南宋的吴沆和杨万里,却与我们所说的咏史翻案现象并非同一概念。杨万里诚斋诗话云: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为妙法。孔子老子相见倾盖,邹阳云:“倾盖如故。”孙侔与东坡不相识,乃以诗寄坡,坡和云:“与君盖亦不须倾。”此翻案法也。杨万里所称的“翻案法”,是将前人典故加以反向化用,属“点铁成金”之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用典翻案”。这类翻案并非对历史事件做出新的评价,而是将古人之事与诗人自身之事相比较。这类翻案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诗人自身的生活与情感,其目的是抒情而非议论。我们所讨论的咏史翻案并不是这样。虽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个别以议论为其表而实则深含寄托的作品,但从大体来看,咏史翻案诗作的目的主要是议论史事,其本质主要是思想性的而非文学性的。换句话说,创作这类翻案诗的时候,新锐而惊警的议论才是重中之重,对诗歌意境之美的追求则退居其次,甚至经常为求得思想上的创变,而对文学上的追求有所牺牲。(摘编自马昕历史阐释的背面:中国古代咏史诗的“翻案”现象)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采用赋体的风格,铺叙缇萦救父之始末,写出了中国最早的咏史诗,开创了咏史诗的“纪事传统”。B. “与此同时,咏史诗的议论色彩也得以加强”中的“此”,指的是诗歌创作的议论风气兴盛起来的中晚唐时期。C. 古代咏史诗歌中的“翻案”是指诗人们与普遍认可的历史观念相悖,表达个人具有颠覆性的观点和认识。D. 基本来看咏史翻案诗作的目的是议论史事,思想追求大过文学追求,常为求得思想上的创变而牺牲作品的文学性。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咏史诗“纪事”与“抒情”两大传统发展到唐代,都面临如何发展的困境,“议论”传统的出现为二者带来了机遇。B. 翻案写法与咏史诗的出现存在着较长的时间差,咏史翻案作品在中晚唐的集中出现首先和思想领域的解放相关。C. 杨万里所称的“翻案法”是将古人之事与诗人自身之事相比较,构建出富含趣味的反差效应,不属于咏史翻案范畴。D. 咏史诗中的“翻案”现象被作者称为历史阐释的背面,这意味着作者是将正统的历史观念视作了历史阐释的正面。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 某诗人在作品中探讨儒家“三礼何篇可删”“三传何者可废”问题。B. 某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英雄项羽宁死不肯渡江的行为的肯定与赞赏之情。C. 某诗人在作品中称赞隋炀帝修筑京杭大运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D. 某诗人在作品中评论赤壁之战时,批评只关心“江东二乔”命运的观点。4. 第二段运用了王安石和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实例,请结合文本在画线处补写出时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并分析作者列举实例的目的。5. 作者如何证明中晚唐时期形成的咏史翻案现象和思想领域的异动有关?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 B 2. A 3. B 4. 评价:欧诗值得赞誉,王诗应该受到批评。目的:为了证明咏史翻案诗不一定是“以议论为诗”的主流,咏史翻案诗是中晚唐出现的独特的创作现象。 5. 挖掘咏史翻案现象在中晚唐集中出现的思想根源(原因),提出咏史翻案现象集中出现首先归因于思想领域的解放;和近代咏史翻案现象出现的第二次高潮进行类比、解说,申明咏史翻案现象的集中出现主要与思想领域的异动有关。【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咏史诗中的“翻案”现象,特别是在中晚唐时期的兴起与演变。文章首先回顾了咏史诗的历史发展和不同传统,如班固的“纪事传统”,左思与陶渊明的“抒情传统”。中晚唐时期,咏史诗逐渐融入议论,形成“议论传统”,并因社会和思想风气的变化,出现了与主流历史观念相悖的翻案现象。文章分析了此现象与思想领域解放、士人理想失落、社会危机等因素的关联,对诗人的创作影响,以及其与现代思潮的共鸣。【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指的是诗歌创作的议论风气兴盛起来的中晚唐时期”错误,根据“而到中晚唐,诗歌创作的议论风气兴盛起来,诗开始融入更多的知识和理趣。与此同时,咏史诗的议论色彩也得以加强”可知,“此”应该指的是中晚唐“诗开始融入更多的知识和理趣”的时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发展到唐代,都面临如何发展的困境,议论传统的出现为二者带来了机遇”错误,题干中“都面临如何发展的困境”也没有在原文中体现,原文是说“咏史诗的议论色彩也得以加强”,并未提到“议论”传统为“纪事”和“抒情”传统带来机遇。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三段的观点是思想领域的异动和翻案现象的联系。B.对项羽的赞赏并不涉及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或翻案,而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第三段中提到的思想领域的异动和翻案现象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评价:根据前文提到“宋诗议论的基调仍是刚健中正、质朴务实并且符合主流的儒家价值观”,在结合前文王安石“提出了极具颠覆性的看法”,而欧阳修“与儒家尚贤思想如出一辙”,由此可知,时人对欧阳修是推崇的,赞誉有加的,对王安石是不认可的,是批评的。目的:王安石与欧阳修的关于明妃的作品,选用历史题材,与其他诸多题材区别明显,直接关乎“思想”,由此可知,咏史翻案诗也可以以思想为主,并不都是“以议论为诗”。作者列举这两个实例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与刚健中正、质朴务实并且符合主流的儒家价值观的宋诗议论相比,“中晚唐咏史诗所掺入的议论往往是带有颠覆性的”的观点,强调咏史翻案诗是中晚唐时期独创的诗歌现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三段“咏史翻案在中晚唐的集中出现,首先归因于思想领域的解放。”由此可知,作者先探究了咏史翻案现象出现在中晚唐的原因,盛唐以来思想世界权威失坠、边界模糊,唐人思想带有实用主义色彩,对经典与权威的质疑增多,由此作者认为中晚唐时期形成咏史翻案现象的原因就是思想领域的解放。根据材料第四段“若将中晚唐的情况比附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段,那么最合适的对象莫过于近代,这也是咏史诗翻案现象的第二次高潮。”由此可知,作者将中晚唐时期的咏史翻案现象与近现代的咏史翻案现象做了一个类比,并说明了中晚唐与近代的思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中晚唐与近代恰好是古代咏史诗翻案写作的一首一尾”,最后作者再次表明:咏史翻案现象的集中出现主要与思想领域的异动有关。(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锁爷聂鑫森解天键七十岁了。身板直,手臂粗,只是白了一头毛发。芙蓉巷的老老少少,都亲切地称他为“锁爷”。退休前,他是古城湘潭平安锁厂的高级技工。退休后,成了一个修锁配钥匙兼带开锁的自由职业者,这样既可消磨时光,又不丢技艺,还可赚些合理合法的收费。不过开锁这个活计有规定,得去派出所登记备案,以防心术不正的人干违法的事。派出所所长丁一对他说:“锁爷是老党员、老工人,为人开锁解难,我们放心。”“谢谢!”“这天下就没有锁爷打不开的锁!说文解字说:锁,门键也。你叫解天键,天门有锁,你也可以解开。”“丁所长读书多,你是儒警啊。”两人哈哈大笑。锁爷一辈子跟锁打交道,什么锁没见过?以材质而论,有金、银、铜、铁玉石、铝合金、不锈钢的;以用途而论,有门锁、窗锁、柜锁、层锁、保险柜锁、保险箱锁、工艺锁、玩具锁诸项;而形制更是千模百样,牛鼻子锁、龙头锁、虎头锁、元宝锁、叶形锁、山形锁、楼阁形锁锁的常例是一个锁眼用一片钥匙打开;但也有两眼,三眼直至九眼的,需用多片钥匙才能打开。锁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