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阴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4年下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 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 人生社会的变化和发展C. 事物上升的变化和发展 D. 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矛盾是反映( )。A.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B.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3.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了172个“天问”。下列有关“天问”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 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天为阳,地为阴4.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或者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事事有矛盾。这体现了矛盾的( )A、特殊性 B、普遍性 C、对立性 D、统一性5. 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是( )。A. 红灯停,绿灯行 B. 价格时涨时落C. 万有引力 D. 中职生守则6.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 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如果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这句话告诉我们( )。A.上帝观念是人和动物共有的B.上帝观念是不相同、千差万别的C宗教观念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D.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事物的反映不同7. 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面对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 害,多少代人都孜孜以求,试图揭开地震的奥秘。迄今为止,人们尽管对地震 有了许多科学的认识,但仍未能对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地震的发生及危害表明 (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一旦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C.事物的运动及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8.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C.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D.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9.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A、 B、 C、 D、10. 下列说法中,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B. “行百里者半九十”C.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1. 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妄自菲薄C. 好高骛远 D. 不自量力12. 有一个人向邻居借钱后, 一直拖着不还,邻居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这 个人却说:“一切皆流, 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个人的错误在于( )。A. 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 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 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 歪曲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3. 下列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中,可取的是( )。A. 大自然的报复是可怕的,人类应屈服于它B. 人类应尊重并利用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C. 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D. 这是天意,我们对此无能为力14.以下选项中,对“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世界上没有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的事物15.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A. 能够改变环境 B. 有心理活动C. 具有自觉能动性 D. 能反映外部事物16.“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缺一不可D.事物的变化发展有时可以没有外因17.下列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既体现联系的普遍性又体现联系的客观性的有( )。动物、水、草、天地国之将亡,必有妖异;国之将兴,必现吉祥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指纹、手相、命运A. B. C. D.1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事物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D.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19.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的观点。A.普遍联系 B.孤立 C.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2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 )观点。A.变化发展 B.普遍联系 C.全面 D.内外因相结合21. 黔江地区属于我国贫困地区,国家虽年年救济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黔江人民经过大讨论后得出:“等、靠、要”永无出头之日,唯一的出路就是苦干实干,自己解救自己。二十多年来,黔江人民把山坡、旱地改为梯田。加上科学种田,粮食产量翻番,实现了温饱并开始向小康迈进。这说明( )A、规律的客观性和强制性的作用越来越小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人既能认识规律,也能改造规律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2.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 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3.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A.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B. 客观条件制约着自觉能动性的发挥C. 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倍功半D. 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自觉能动性发挥的程度24.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A.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B.现象与偶然的关系C.直接的关系 D.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A.形式和状态 B.动力和源泉 C.方向和道路 D.过程和结果二、判断题(本部分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请在正确的后面写“T”,在错误后面写“F”。)1.人们只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能成。 ( )2.“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些成语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3.“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句话说明个人发展主要在于个人的努力。 ( )4.“实事求是”中的“是”指客观规律。 ( ) 5.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 ( )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由复杂到简单的变化。 ( )7.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8.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的两种境遇。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逆境可以磨练人生意志。 ( )9.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 )10“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句话体现了矛盾的观点。 ( )11.我们应该回避现实矛盾,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 ( )12.量变引起质变只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 ( )13.哲学上的运动是绝对的。 ( )三、 多选题(本部分共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美丽中国先行区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分区分类制定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蹚出各具特色的新路子,发挥重要的引领探路作用。其蕴含的哲学方法是()A既分析内因,又不忽视外因B准确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C系统优化,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D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中国哲学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体现唯物辩证法的()A矛盾的双方具有斗争性同一性B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2014年开始,石家庄某摄影爱好者每天在固定时间地点拍摄城市同一片天空。从最开始镜头里的蓝天白云成了稀罕物,到后来蓝天白云照越来越多,数千张照片真切地记录着石家庄蓝天保卫战取得成就的历程。“天空之变”启示我们要()A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B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D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202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要继续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继续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认识事物要采用综合的思维方式5.据研究,夏商时期尚书洪范最早记载“五行”:水、火、木、金、土是世界本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又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