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综合性学习九年级一班准备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运用对偶修辞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下面是介绍小小说的材料,请你根据提示修改。一般认为小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小说可以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甲】小小说的高潮放在结尾,高潮一出马上完结,制造余音绕梁的意境。【乙】由于比短篇更短的原因,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炼,题材能见微知著者为佳。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还是要有伏笔呼应。甚至比起给予读者意外,应该更重视带给读者感动。【甲】句搭配不当,把“_”改为“_”。 【乙】句有语病,请修改:_。 【乙】句中有一个词语写错,请把“_”改为“_”。 3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回答。第一小组在整理搜集作家小说作品资料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将正确的作家姓名或者作品名填写在表格中。 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羊脂球B( )罗贯中曹雪芹吴敬梓A( )鲁迅第二小组诗韵同学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投稿成功,若每个字可得5元稿费(不含标题)。那么编辑部应该付给夏雨同学稿酬共计_元。 学校计划组织以“青春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晚会,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4请把下列6个词语组成一副切合晚会主题的对联。一片心;振翅;少年;九万里;报国;鲲鹏 上联:_ 下联:_ 5岁月如梭,三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下面是主持人小凡同学写的晚会开场白,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亲爱的同学们,时光荏苒,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擦肩而过。三年来,我们在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我们挥洒汗水,换来知识;我们互帮互助,赢得友谊。课堂上有我们专注的神情,操场上有我们拼搏的身影,_,_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一道道不可复制的亮丽风景线。“荏”字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先查_部,再查_画。 请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四首(其一)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注释】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度:透过。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6李商隐的两首无题都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东风无力百花残”以_、_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月斜楼上五更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月斜楼上、晓钟在耳的景象,突出了离别之恨。7两首诗分别通过“蓬山之近”和“蓬山之远”来抒发思念之情,你更喜欢哪种写法?说说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释】: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跌(f)坐:双脚交叠而坐。茗(mng)饮:饮茶。侑(y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筵(y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诟(gu):骂。了不相属(zh):全不相关。8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谓:_9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10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11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相同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文本,回答小题。成长贵在“知不知”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是高明的;而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有害的。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是可贵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开始。“知不知”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看清自身的“不知”,才能激起前进的动力,不断提升自我。北宋文学家苏轼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一日,他偶然看到王安石所作的咏菊诗,觉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表述说不通,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菊花与春花不同,能耐得住寒冷,是不会被吹落的。而当他在黄州赏菊,亲眼看见“吹落黄花”后,才惊觉自己见识浅薄,此后愈发勤奋努力,终成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一个人只有“知不知”,才会求知若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地奋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接受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看似知道得越来越多,实则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窥得一隅却自以为知之甚详。尤其在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岗位所需对认知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在工作中打开局面,关键在于“知不知”。有些人之所以认识不到自身认知的局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站位高度、视野宽度、思想深度不够。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学习增强认识事物、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作为军人,更要瞄准强军所需、职责所系、战位必须多思多想、学深悟透,既要学得广还须学得深,坚持自主学、主动学、终身学,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俗话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虚心的人不仅能发现认知局限,还能主动弥补认知不足。“虚,空也”,心中有空间,才能承载下更丰富的知识,才能“知耻近乎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一个骄傲自满的人,看不到自身认知局限,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在自我设置的“围城”中原地踏步,甚至走向人生的“死胡同”。因而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平台,拥有怎样的才学,都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进行寻乌调查时的毛泽东,到水田里帮农民插秧,并像小学生一样向农民虚心请教;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为汲取外军作战经验,尽管熟稔俄文,仍虚心请教他人;走上导弹旅政委岗位的李保国,为学好最难的控制专业,主动虚心向“兵师傅”学操作。及凌云处尚虚心。以他们的学识和本领尚且虚心向学,成长之中的年轻人又怎能不奋发学习呢?要真正做到“知不知”,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磨砺。如果一个人总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不经过实践的打磨,困苦的历练,很容易脱离实际,困囿于自我认知的“黑屋”中,谈何成长进步?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人牵着两只羊,想卖给羊肉馆的老板。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后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不解其意,上前请教后才知原来是多画了一条绳子。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唯有主动到实践中去历练,拜贤者为师、与能者为伍,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完善主观世界,提高观察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不知”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成长进步的每时每刻。今天,我们身处大浪淘沙、百舸争流的新时代,作为强国强军伟业的建设者,我们尤须始终保持“知不知”的清醒和勇于承认“不知”的坦诚,抓住时机武装头脑,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好前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努力,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12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3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14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5给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下面的材料哪一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材料一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地坚持错误,加上心胸狭隘,偏信谗言,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人才外流,终为曹操所灭。材料二曾在宁波大学就读的周志毅,他堪称时代的楷模。12岁时因玩耍时触电而失去双臂,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打电脑、发短信、打乒乓、写书法,他完全可以与心灵手巧的中学生媲美。最后考上了宁波大学。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火车上的故事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银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